2007年9月7日 星期五

胡應湘四字經回應長毛


近來城中處處見示威、工潮,昨日走過灣仔合和中心,又見到一個熟悉的身影大聲叫口號,原來是支持紮鐵工人罷工的長毛梁國雄。

長毛昨日去到合和中心,目標人物是早前公開表示「工會愈強,失業率愈高」的合和實業主席胡應湘,長毛更直指哥頓「口臭」,帶備牙膏和鮑魚刷給他刷牙。合和一名姓蔡職員隨即出來迎接,收下了長毛的抗議信和「禮物」,更回敬一張寫着「言論自由」四個大字的字條,旁邊仲標明「基本法27條」幾個小字。現場所見,字條出自電腦打印機,並署名胡應湘。

見到胡應湘以字紙回敬,長毛亦欣然收下,更大讚下來的秘書有禮貌,但始終都忍不住駁嘴:「我又唔係唔畀你講!抗議之嘛。」他說,1979年自己亦曾在合和集團打工,當時是在德福花園做「擔水」,當年工地就曾經發生電梯工業意外,導致多人死亡,仲話有人雖然一直堅持電梯無問題,但後來政府真係查出有事,「證明有人為富不仁」云云。長毛叫完幾句口號,就同一班示威者離開,過程都相當和平。紮鐵工潮擾攘至今,愈來愈多地產商出聲評論事件,長毛隨時又會唔啱聽,不知長毛下一個送禮對象又會係邊個?

1 則留言:

許港生 提到...

從明報上看到此Blog (還是該叫作"專欄"?),所以上來看看,說說廢話。

集體創作一個Blog不是一個問題,但問題在於寫作手法不一致。今天是口語,明天是白話,一致性較差,讀者較難適應。還有,就是"自稱"的問題,今天Emily前Emily後,明天卻一個自稱也沒有,令明眼人非常容易知道此乃集體創作,對Blog的主人少了好奇,自然引不起話題。

寫作手法太新聞化亦是令人不太感興趣的原因,報紙上已經有太多新聞,當你繼續以新聞的筆觸去寫所謂趣聞,讀者完全感覺不到Blog那種個人化的感覺,那和我看普通幾篇港聞有何分別?

和讀者交流也十分重要,只寫不回應,根本和普遍報紙專欄沒有分別,要是如此的話,不如將李先知重新包裝,或是抄蘋果的李八方好了,根本不用以Blog的形式出現。

明報能夠與時並進當然是好,但為抄而抄,為跟而跟,跟和抄之前又沒有細心研究,沒有看看同行比較成功的例子(不說外國,只說本港就有之前信報的方卓如、孔少林,現在蘋果的尹思哲、孫柏文,甚至是最近信報的王迪詩,又或者是本為經濟日報記者閒時寫Blog的王雅麗,本為Blogger後成報紙專欄作家的CK、馬沙,以及一眾受歡迎Blogger如渣估等),便只會予人跟風之感,完全沒有效果,甚至適得其反。

Emily,若以上廢話有有任何冒犯或是誤會,請你(們)多多包涵。

至於這篇意見會不會成為貴Blog中的第一個Comment,其實也沒所謂,我也不抱任何期望。

也看明報的許港生